更新时间:2022-06-14 10:18:50点击:
本报记者 张 敏
见习记者 刘 钊
2022年6月13日,科创板迎来开板三周年;7月22日,是科创板开市三周年。
三年来,科创板在促进资本和产业有效对接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科创属性企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为我国科技创新注入了强大资本动能。
数据显示,截至6月10日,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达428家,累计IPO募集资金约6110.68亿元,总市值超5.1万亿元。
创新和完善制度体系
发挥改革“试验田”作用
2019年1月份,证监会发布《关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实施意见》,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征求意见稿)》等文件,一整套更具包容性的科创板上市条件逐步成型,为科创板问世奠定制度基础。
从试验田到新高地,科创板探索发展的每一步,对我国资本市场都意义非凡。三年来,科创板制度体系逐步完善,一系列创新制度落地见效,为“硬科技”企业支撑起一片新天地。
回顾科创板开板三年来的历程,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感慨道:“科创板是全面注册制改革的重要一环,通过进一步优化上市环节、提高发审效率,为科创企业融资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通道,让投资者分享其成长价值,让更多资金向科技创新领域集中,更好解决科技领域‘卡脖子’问题。”
“科创板开板以来,支持了一批科技属性公司进入资本市场的同时,也印证了试点注册制的成功。”前海开源基金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
杨德龙称,科创板定位“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服务于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科技创新企业”,是对于主板和创业板的有效补充,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2019年3月份上交所发布《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到2022年5月份证监会发布《科创板股票做市交易业务试点规定》。三年来,创新和完善制度体系始终是科创板建设的主线,涉及发行上市、信息披露、持续监管等方面。
“公司存在特别表决权、协议控制等多重情况,科创板实施包容性政策,为公司上市提供了有力支持,大幅降低了发行成本。公司通过科创板上市,品牌影响力得到提升。”科创板首家红筹、VIE架构并首次申请发行CDR的企业——九号公司(55.010, 0.44, 0.81%)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博星证券研究所所长、首席投资顾问邢星看来,科创板制度创新可归纳为四点:一是创新注册制改革新理念,充分尊重市场,有效发挥市场价格发现功能;二是降低发行上市门槛,宽松进、严监督、依章法;三是严格执行信息披露制度,实行常态化监管,提升违法成本;四是针对市场交易状况,引入做市商制度,增强交易活跃度和灵活性。
杨德龙认为,科创板交易制度创新、询价制度创新以及做市商制度创新,对于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制度积累了宝贵经验,特别是做市商制度,在提高交易效率的同时,有利于科创板进一步做大做强。
陈雳表示,未来科创板上市公司,要明确高质量发展目标,合规守法经营,尤其要积极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突出科创属性,进而带动实体经济发展。
硬科技企业加速上市
研发投入累计超2000亿元
科创板设立的初衷是“专注打造中国硬核科技”,以实现国内产业链自主可控。历经三年淬炼,其“硬科技”成色愈加显现。
据同花顺(86.650, -2.80, -3.13%)数据显示,科创板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等领域,包括93家生物医药上市公司、83家电子类上市公司(内含54家半导体上市公司)、74家机械设备公司、50家计算机公司、41家电力设备上市公司。
此外,2019年至2021年,科创板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总额分别为527.4亿元、668.5亿元及873.28亿元,累计研发投入金额超2000亿元;平均每家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总额分别为1.23亿元,1.56亿元及2.04亿元,呈现出逐年增长趋势。
2021年4月16日,证监会修订《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新增研发人员占比超过10%的常规指标,以充分体现科技人才在创新中的核心作用。2019年至2021年,从研发人员数量占公司总人数的比例来看,科创板上市公司该数值分别为29.6%、28.8%及29.5%。
截至目前,科创板上市公司总计获得84988件专利,平均每家上市公司的专利数量为200件;其中发明专利的梳理多达64484件,平均每家上市公司的发明专利梳理达152件。
邢星认为,相比传统产业公司而言,科创板公司讲究的是创新。研发投入大小是考量一家公司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超比例研发投入的企业成长性往往更强。
杨德龙表示,科创板上市公司进入资本市场,对公司治理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增强了其攻克技术难关的能力,科创板已逐渐成为支持“硬科技”研发的前沿板块。
“科创板建立后,帮助科技企业获得了资金支持。相比其他板块,科创板机制更加灵活高效,契合了高科技企业的发展需要,使公司在融资、人才引进和激励、研发投入等方面有了更加丰富有效的手段和措施。用好这些机制,有助于帮助公司进一步提升竞争力。” 国内网络安全行业企业奇安信(49.440, -1.18, -2.33%)董事会秘书马勒思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调整科创板准入门槛
创新红利惠及更多投资者
允许符合科创板定位、尚未盈利或存在累计未弥补亏损的企业在科创板上市,让国内投资者分享其创新红利,是科创板的一大特色。数据显示,艾力斯(21.660, -0.86, -3.82%)、迈威生物(16.680, -0.28, -1.65%)、拓荆科技(146.780, -2.32, -1.56%)、上海谊众(180.300, -1.08, -0.60%)、安路科技(58.390, -2.93, -4.78%)、沪硅产业(23.750, -0.48, -1.98%)、唯捷创芯(49.060, -1.63, -3.22%)、埃夫特(8.310, -0.12, -1.42%)、亚虹医药(12.430, -0.20, -1.58%)、君实生物(82.800, 0.10, 0.12%)、迪哲医药(24.480, -0.22, -0.89%)、首药控股(23.240, -0.25, -1.06%)等尚在研发高投入阶段的企业,便是借此创新制度顺利登陆资本市场。
马勒思介绍,奇安信过去几年处于亏损状态,是因为选择了高研发投入的发展模式。为建设研发平台、布局新赛道产品、提升攻防竞争力、建立全国应急响应中心,公司投入了大量资金。2019年至2021年,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10.47亿元、12.28亿元和17.48亿元,占营收的比例分别为33.20%、29.51%、30.10%。
“公司持续多年加大投入,已经取得良好效果。新赛道产品收入占安全产品和服务的收入已达70%,多款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持续领跑行业。同时,大禹、鲲鹏、川陀等多个研发平台已实现量产,这将大幅提升研发效率和产品性能。目前,公司研发投入高峰期已过,为今后提升经营效率和增加盈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马勒思向记者介绍。
对于放宽非盈利企业上市的调整,海通证券(9.430, -0.04, -0.42%)科技行业首席分析师郑宏达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如果没有科创板,中国大量的半导体及计算机软件企业很难在A股上市。“科技企业发展依赖大规模的研发投入,如果为了短期盈利指标而降低研发投入,就会降低对科技人才的吸引力。”
“对于科技公司而言,其规模相对小的时候出现亏损,市场应给予一定的包容。这样才能让那些做半导体、基础性软件的公司借助资本市场实现发展。”郑宏达向本报记者表示,如果等到这类公司盈利之后再上市,一是会错失利用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机会;二是投资者也无法分享这类公司没有盈利之前的快速发展红利。
聚焦国家重点支持产业
赋能高科技企业持续发展
科创板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主要服务于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科技创新企业,充分体现了我国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支持。
郑宏达表示,科创板市场发展壮大,可促进中国科技竞争力的提升,推动产业升级。
光伏发电领域,在谈及科创板上市效应时,2022年1月份上市的晶科能源(15.200, -0.35, -2.25%)相关负责人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上市有助于公司进一步扩充融资渠道,引进优质的长期战略资金,优化公司股本结构。此次上市帮助公司进一步提升了N型高效电池和高效组件产品的生产和研发能力,提升了公司经营业绩,巩固了市场地位。”
智能信息终端领域,传音控股(94.020, -3.96, -4.04%)相关负责人在向记者介绍手机产业发展时表示,未来移动互联网络商业化应用将进一步拓展,移动通信终端设备技术更新周期不断缩短,这对手机厂商提出了较高的技术挑战。因此,手机产业链企业面对行业技术的快速更迭,需要持续增加研发投入以及有力的资本支持。
生物医药领域,一款药品从实验室到推向市场,要经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从科研成果向成熟产品有效转化,不仅考验技术的市场应用前景,更是对企业管理团队、运营能力、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全面检验。三年来,一大批生物医药企业登陆科创板,并成为其中第一大“行业”。“科创板吸引一大批成长属性强的科技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上市,激发了生物医药产业的活力。在吸引一大片高科技、高壁垒、高估值的企业上市的同时,还把选择权交给市场,打造了充满竞争活力的资本平台。对于投资创新企业的PE、VC、产业基金来说,科创板投资链条闭环更加完整和有效,实现一、二级市场协调联动,优化产业配置,从而加速行业创新升级。”首家“H+科创板”生物医药企业昊海生科(86.950, -1.52, -1.72%)有关负责人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板块业绩中枢上移
在资本的助力下,科创板上市公司的业绩成长较为显著,业绩中枢整体上移。
同花顺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1年,科创板上市公司总体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5174.57亿元、6159.1亿元、8439.99亿元,平均每家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12.15亿元、14.42亿元、19.71亿元;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344.85亿元、537.45亿元、955.13亿元,平均单家上市公司的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0.78亿元、1.26亿元、2.23亿元。同时,也诞生了传音控股、天合光能(55.570, -4.63, -7.69%)、晶科能源等13家营收超百亿元的上市公司(2021年)。
“得益于打造技术研发护城河,公司旗下产品在全球市场形成了较大行业竞争力。截至目前,公司已经在创新短交通和机器人(8.320, -0.15, -1.77%)领域成为全球龙头企业,旗下智能电动滑板车累计量产突破1000万台。公司2021年实现营收91.46亿元,归母净利润4.1亿元,同比增长459%。”前述九号公司相关负责人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石头科技(657.980, -12.75, -1.90%)董事长昌敬表示,研发投入与创收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好的产品带来好的用户体验,给用户提供价值,相应的也能获得更多红利。在科创板助力下,石头科技业绩连续平稳增长,2021年公司营业收入58.37亿元,净利润达14.02亿元,近五年复合增长率达84%,2021年,公司自有品牌转型已接近100%。
目前,科创板培育出3家千亿元市值上市公司,但仍有296家公司的总市值不足百亿元,占比超69%。其中,107家总市值不足30亿元。
对此,郑宏达认为,“目前规模较小的一部分公司,未来也有逐渐长大的潜力。”
来源:证券日报
本期编辑:躺平小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