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6-14 11:02:21点击:
呼和浩特6月11日清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一座管护站外,55岁的孙安青骑上摩托车,前往他所负责的森林管护区巡逻。
“停伐7年来,林子越来越稠密,更见不得一点火星。”孙安青说,“现在还是防火关键期,巡逻、管护不能马虎。”
孙安青是内蒙古森工集团阿龙山森林工业有限公司阿乌尼林场的一名护林员。他在林区工作了30多年,曾是一名伐木工,所在工作队一个月采伐量约1000立方米。
“那时候林子都稀疏了,不少施业区都变空了,生态变差了,风也变大了。”孙安青说。
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简称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国有林区,生态功能区达10.67万平方公里。
2000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正式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工作重点从木材生产逐步转向生态保护,特别是2015年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后,20多万名林业人成为“看树人”。
停伐后,孙安青负责管护近3000公顷的林子,重点开展护林防火与抚育管理,并进行森林巡查,防止乱砍滥伐。
“我和同事们扑过火、巡过林、栽过树,一部分路可以骑摩托车,很多时候需要徒步。”孙安青说。
20多年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建立各类管护站点511个,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1.45亿亩林地进行了有效管护,建成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各类保护地29个。
在多项保护措施下,森林得到休养生息,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据统计,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以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林地面积净增138.74万公顷,达1029.6万公顷;森林面积净增99.45万公顷,达837.0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9.25个百分点,达78.39%;森林蓄积量净增3.01亿立方米。
在森林生态持续好转的同时,在内蒙古,占自治区总面积近一半的草原,也在相关保护措施下日益增绿。
走进昔日沙化较重的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草原,低矮的小草延绵到天边,一些数年前寸草不生或是“斑秃”的地方,如今也有了草木。
这样的改变得益于2011年国家在内蒙古等地主要草原牧区启动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十余年来,在这项政策推动下,自治区草原生态持续改善。
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牧区人口和牲畜数量急剧增长,内蒙古草原逐步退化。特别是在2000年前后,以干旱为主、多灾并发的严重自然灾害,进一步加剧草原生态恶化。
为保护和恢复脆弱的生态环境,2011年起,在国家支持下,内蒙古全面启动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有的地方禁牧,有的地方按草畜平衡要求减少牲畜数量,并给牧民相应补贴。至今,政策资金累计达455亿元,每年有140多万户、490多万名牧区群众从中受益。
苏尼特右旗额仁淖尔苏木牧民其其格说,十多年前,草原上有很多裸露沙地,沙尘暴一年能刮十几次,她家近万亩草场沙化较重。
2011年起,其其格家的草场被划入禁牧区,年均补助奖励资金7万余元。她拿出一部分钱,从采取草畜平衡保护方案的地方租用5000亩草场放牧。
“草场一年比一年好,沙尘天气也减少了。”其其格指着门前的草地开心地说,“你看这片野生黄芪,十几年没见到了,近一两年又有了。”
十多年来,内蒙古草原的自我更新修复能力明显提升,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最新监测数据显示,2020年,自治区草原植被平均盖度达45%,比2010年提高8个百分点。
文章来源:新华社
图片来源:新华社
本期编辑:一只咸鱼